您好,欢迎光临陕西国际旅行社网站!

陕西国际旅行社陕西国际旅行社

陕西旅游集散中心

陕西站

切换省市

首页> 民族风情 > 陕西石泉民俗:独特的“八大怪”

陕西石泉民俗:独特的“八大怪”

发表于:2013-09-06 00:26 字体:

 |  ]

石泉美景

  都说,关中民俗民风独特,人们将其总结为:“八大怪”甚至是“十大怪”。殊不知位于陕南的石泉县也有为人们称道的“八大怪”,现在就让福客民俗网的小编带您去看看上世纪的石泉“八大怪”。20世纪70年代前后,石泉及其周边县区农村同全国各地一样,条件艰苦,生活贫困,山里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艰难地演绎着苦涩的岁月。在他们日常生活中,一些生活故事或细节既充满苦涩和无奈,又富有生活的情趣。这些外地人眼中的“怪现象”,有的被记者或文人墨客写进作品,有的还上了电视或报刊。改革开放后,石泉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那些“怪现象”也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
  
    
  一、吊罐煮饭把客待
  
  现在的年轻人,也许已不知道吊罐为何物,但在石泉农村,上了一点年纪的人,恐怕都见过吊罐,还吃过吊罐做的饭菜呢。吊罐为生铁铸成,拱圆型的底,罐体为圆桶状,其上有盖,盖中间有柄,四方各有一耳,铁丝或铁打的钩挂于耳上,便于提或挂。在每年秋末至初春,农家大都烧柴火取暖,为了节省燃料和图简便,家家户户都在火炉上设一能上下活动的挂钩,用于挂上吊罐烧水或做饭。当时农村条件差,大米十分紧缺,吃的主食主要是玉米、洋芋、红苕等,吃菜更是简单。因此,一些家庭一边取暖,一边挂上吊罐在火炉上做饭。因罐体厚,又为生铁所铸,做出来的米饭十分鲜香,尤其是用吊罐炖腊肉,更是鲜美无比,是山里人招待客人的佳肴。冬春时节,农家炉火通红,火星四溅,一家人一边烤火,一边吃饭,其乐融融。有文人墨客把这一情景写进诗文,传向了外地。
  
  如今,在石泉农村,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改灶改厨,有的还用上了液化气。但在偏远山村,吊罐依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石泉县家门口的石磨

  二、石磨放在大门外
  
  过去,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副石磨。它是农村人加工粮食的主要“机器”,由上下两扇组成,上厚下薄,中有磨芯;上扇有孔,是进粮食的入口;下扇固定,由人力推动上扇,粮食通过摩擦后慢慢地出来。推磨是重体力劳动,小孩和老人干不了,要一个壮劳力或两人合作才能操作。由于石磨“台时产量低”,如果一大家人吃饭,便要一两个人经常转动石磨才能供应得上。20世纪60年代前后,农村吃大锅饭,男男女女都要在大集体干活,推磨就只能放在晚上了。为了生存,劳累了一天的人们顾不上休息,在油灯下推起了石磨。有的因买不起灯油,就把石磨放在屋檐下或院子里,晚上就着月光推磨,外地人见了感叹不已。转动的石磨,吱吱呀呀地唱着歌,那是一首辛劳的歌,一首苦涩的歌,它唱了一天又一天,唱了一年又一年。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广大农村用电条件的改善电和推行城乡同价的优惠的政策,一些渐渐富起来的农民纷纷购置了微型粮食加工机械,足不出户,就可以加工粮食,过上了舒适方便的生活。

  三、水瓢浆水盐炒菜
  
  20世纪70年代前后,土地都是集体的,每家只有一点少得可怜的菜园地,况且大人们每天都要到大集体劳动,有时晚上还要加班修“大寨田”,根本没有时间去侍弄菜园子,因此常常无菜吃。特别是冬季,好一点的家庭也只有种一点萝卜、辣椒、葱蒜。农民为了解决冬季吃菜的问题,便把萝卜叶子做成浆水菜,泡上一缸或几坛子。每顿吃饭的时候,抓出来切细即可。由于没有油吃,也就用不上锅,倒进水瓢,加上盐拌匀就是菜了。当时,一位在乡村搞“社教”的家在外地的女工作队员,见了当地农民用水瓢“炒”菜,惊讶不已,回老家后把这事当作笑料传到了外地。
  
  农村包产到户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菜园子逐渐变得丰富起来,不仅自己一年四季可以吃上新鲜蔬菜,还能换来一些钞票补贴家用。

  四、出门常把腿露外
  
  石泉处于秦巴腹地,境内沟壑纵横,大小河流呈网状密密麻麻地分布于境内。过去许多地方不通公路,农民出门全靠步行。由于河流众多,乡间小道常常修建在河道两岸,忽左忽右,靠搭建的跳石相连接。一到丰水期,河水便漫过跳石,隔河渡水成了乡村人们生活中的一大难题。就是晴天,山里人要出门办事,也要穿草鞋或赤着脚,高挽裤腿,涉水过河。因为频繁过河,为减少麻烦,行人索性高挽着裤腿不放下来,一副下田干活的模样。因此就有了那句石泉人几乎人人皆知的“七十二道脚不干”的俗语。
  
  20个世纪80年代后,石泉农村的交通状况得以逐步改善。目前,随着新农村建设和通村公路建设步伐的加快,石泉农村已基本实现了乡乡通路,大多数实现了道路硬化,部分地方还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基本改变了人们出行的交通问题。

  五、杀头年猪半头卖
  
  杀猪民俗在计划经济时代,猪肉可是稀罕物。在石泉农村,好多家庭喂不起猪,即使喂头猪,还要向国家交半头统购任务,并要缴纳屠宰税。当时由于粮食紧缺,猪主要吃野草,因此,农家的过年猪都小得可怜。那时候,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农户杀了一头过年猪,半头只有二十四斤,且瘦得出奇,但队里仍然要他交半头任务。按当时的收购标准,这么小、这么瘦的猪肉是不够等级的。这位农民背着肉,边走边想,要是因不够等级不收我的该多好啊。没想到到了公社,收肉的竟是他过去的老乡。老乡看了他多大的面子才收下了他那半头本不合格的猪肉,那农民只得自认倒霉。后来,在农村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杀年猪,四十八。二十四斤交统购,二十四斤留自家。”这是当时农民生活的一个缩影。
  
  农村实现责任制后,农村渐渐兴起了养猪热。农民几乎家家杀年猪,有的甚至杀两三头,熏制成腊肉,供一年四季享用。除自已食用外,卖肥猪、猪仔成了农村一项致富的产业。

  六、骡马运货跑得快
  
  石泉境内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有所发展,但由于偏远农村交通不便,粮食、农资、化肥等出入仍然靠人力肩挑背扛,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于是,一些头脑灵活的年轻人从外地买来了骡子、马匹等来运送农资,收取一定的运费。骡、马驮上两百来斤重的货物翻山越岭,平稳快捷,方便省事。乡间小道上,赶马人的吆喝声,铁蹄“得得”声,悠扬的马铃声,粗犷的骡叫声打破了深山的宁静,给荒凉、冷清的乡村平添了一线生机。外地人见了一队队骡马驮运着货物翻山越岭,无不称奇。
  
  1990年代至今,随着农村公路建设进程的加快,各乡镇都通了公路,机动车辆基本启代了骡子和马匹,真正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本国际旅行社网站未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或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加QQ361040607即时清除!
------分隔线----------------------------
更多

民族风情

主题游
陕西亲子游
陕西自驾游
陕西自助游
陕西春游
陕西赏花
陕西游轮
陕西出境
陕西极限游
网站导航
陕西新闻
天气预报
陕西地图
旅游攻略
旅游问答
民族风情
陕西旅游
旅游景点
陕西租车
旅游团购
关于我们
旅游网站大全
云南旅游
丽江旅游
西双版纳旅游
普洱茶旅游
云南特产旅游
昆明旅游
丽江旅游
大理旅游
楚雄旅游
香格里拉旅游
泸沽湖旅游
玉溪旅游
罗平旅游
北京旅游
深圳旅游
黑龙江旅游
内蒙古旅游
西藏旅游
浙江旅游
濮阳旅游
腾冲旅游
重庆旅游
上海旅游
天津旅游
香港旅游
台湾旅游
安徽旅游
福建旅游
甘肃旅游
广西旅游
贵州旅游
海南旅游
河北旅游
河南旅游
湖北旅游
吉林旅游
江苏旅游
湖南旅游
宁夏旅游
辽宁旅游
江西旅游
青海旅游
山东旅游
山西旅游
四川旅游
陕西旅游
新疆旅游
陕西旅游团购
陕西旅游团购
陕西旅游_陕西旅行社_陕西旅游攻略_陕西旅游团购_陕西地图全图_陕西租车_天气预报_陕西国际旅行社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媒体联盟